■通信产业报记者 张九陆
作为“城里人”,我们想象中的农村往往并不符合现实。尽管我们每天都吃着农村、用着农村、享受着“农民工”的服务,但一提起农村,则要么是田园牧歌式的“世外桃源”,要么就与“贫穷”、“落后”联系在一起,殊不知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农村的面貌早已改变了。
“我们其实并不‘落后’”,半个多月前,在新疆呼图壁县大丰镇,一位当地村干部打碎了记者的固有印象。至少在ICT应用方面,他说的一点也没错。在他手指方向的墙上,我们看到了两块标识牌,一块写着“WIFI网络已覆盖”,另一块写着“农村云宽带”;而在他家的电视机和电脑上,早已实现了我们城里人还在梦寐以求的“三网融合”。
在农村,ICT技术有着更广阔的应用空间,随着ICT技术应用,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也摆脱了几千年来“小农经济”模式,走上了一条通往幸福的阳光之路。
ICT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变化在几年以前就已经悄然发生。
2008年,记者曾到过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湖丰镇桥头村,那里是全国最大的“三黄白耳鸡”和“天桂梨”基地,记者看到,农民老板刘金水一边行走,一边使用WIFI通过无线高速上网,了解最新的农技知识和市场营销行情。对于他来说,农业生产与家庭收入是与互联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实际上,今日的中国农业,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信息,像刘金水这样的“WIFI农民”已经比比皆是。由于传统信息渠道的不对称性,农民们对于互联网信息有着更高的热情,也有足够的动力去应用最新的电信增值业务。
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曾专门考察了重庆移动的手机支付和M2M业务。他认为,中国移动必须审慎研究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信息化需求所呈现出来的种种新趋势,利用自身巨大的网络优势,采取恰当的思路和工作方法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他表示,应该将移动通信网络、移动通信服务与农业经营融为一体。
近几年的发展已经证明,农信通、旅游通等种种综合信息业务,都在农村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而今后,物联网技术更将开始在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中找到广阔应用空间,这也将改变农产品质量“听天由命”的传统生产方式。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认为,农村信息化可以实现精细农业。随着新技术发展,人们可以准确地掌握这块地的成分,它的性质,测定它需要什么肥料,同时可以通过集约化经营,让专业化的公司帮他去平整土地、帮他施肥、帮他播种、灌溉,帮助收割,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实现精细化生产,大大提高效率。而这个专业分工最大的支撑,就是信息通信网络。
ICT改变农村生活
信息通信技术对于农村生活的影响力更是不可低估。
2006年7月28日傍晚,江西省拱前村农民点燃了鞭炮,把中国电信副总经理杨杰等各省电信“村村通”现场会议参会人员迎入这个井冈山下的小村庄。而在电话的另一侧,时任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奚国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经理王晓初都为电话机中传来的一句话激动不已——“大山深处电话响,感谢政府感谢党。”当时,江西省即将全面完成“村村通电话工程”任务,成为中西部地区首个“村村通”省份。在这里,运营商与农村用户的关系呈现出一种感人的和谐,人们之所以这么激动,源自电话对于农村生活的重要性。
《通信产业报》曾经办过一个叫做“村通纪事”的栏目,从农村一线得到了许多第一手的记录:在通电话以前,承德市兴隆县上石洞乡的老百姓有急事打电话,要冒着生命危险翻山越岭70多华里。而河南周口小梁庄和小李庄的乡亲们要想接一个电话,得一大早就带着方便面到安徽去等上一整天。而有了电话之后,他们坐在家里就可以与千里之外的亲人沟通。
今天随着通信内容更加丰富,更多信息服务将给农村生活带来更大便利。
记者在江西看到,中国移动江西上饶分公司为供电局提供基于GPRS无线传输网络的综合解决方案,包括集团V网、无线DDN、移动商务电话、短信平台等行业应用业务。而且还与集成商合作开发了“电力客服短信平台系统”,供电局可通过该平台实现停电通知、电费催缴等业务操作,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而无论在河南、吉林、福建还是新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都已经承担起社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让农村基层组织沐浴在信息的阳光里。
今后,3G的到来和发展,将使广大农村尤其是幅员辽阔的牧区和偏远贫困山区互联网信息“最后一百米”的问题将得到解决,农村ICT应用还会再上新台阶。
ICT改变农民命运
信息通信技术不但能改变农村的面貌,更能改变农民的命运。
杨培芳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我国苏北地区有个沙集镇,那里的农民很穷,许多人跑到外地打工,也难以改变生活现状。后来几个年轻人通过办网站卖家具找到致富道路,辐射到全村、全镇的许多农户都搞起电子商务和家具物流服务业。一位中年妇女说:“我家三口人,过去是丈夫、儿子外出打工,我留守种地。现在我当了老板,丈夫和儿子回来给我打工,因为我给他们开的工资是他们外出打工的两倍”。
农村信息闭塞,教育普及程度低。一旦有了宽带网络,农民会快速提高知识水平和劳动素质,找到适合自己做的事情,找到能够产生价值的产品,通过网络推销产品和服务。
信息通,百事通。不久前,中国移动研究院公布了一份调查结果,他们发现,农村居民和城市流动人员对于移动信息服务的需求甚至强于城镇中的大学生和白领,并且具有更强的付费意愿。如今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突破5000元大关,年均增幅在6%以上,农民的实际消费能力增强为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对于通信人来说,我们最大的幸运,就是有机会通过我们的努力,把农业、农村、农民这种强烈的信息需求,变成他们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幸福。
■收获
硕果与经验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农村通信从行政村通电话、自然村通电话、乡镇互联网接入、信息下乡四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0年底,全国行政村、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比例分别达到100%和94%,实现全国100%乡镇能上网,其中99%的乡镇和80%的行政村基本具备宽带接入能力。全国近一半乡镇建成信息服务站并基本形成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体系,建成“农信通”、“信息田园”、“金农通”等全国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涉农互联网站近2万个。不仅如此,我国也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普遍服务的道路:
首先,明确了通信业在农村发展的根本宗旨,那就是服务社会、服务民生。其次,在市场调节机制失灵、成本补偿机制缺失的情况下,找到了实现中国特色普遍服务的有效方式“分片包干”。村通工程的成功证明这一方式是有效的。第三,明确了具体的发展步骤“三个三步走”。在网络覆盖上,由近及远,先覆盖乡镇,再到行政村,然后覆盖到自然村;在服务能力上,由低到高,先开通电话,再通互联网,然后开通宽带;先建后用,先建设通信基础设施,再搭建信息服务平台,然后推广适农业务。第四,在实际工作中,各方积极参与,密切协作,构建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